歸納百年文化建設經驗,審視文化強國建設邏輯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將“建成文化強國”納入“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中,以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的高度對文化建設提出更高要求。
有學者指出,在百年歷程之中,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作為文化建設的指導思想,堅持把“以人民為中心”作為價值旨歸,注重把握時代發展脈搏和文化發展規律,保持黨的使命意識和危機意識,這既是黨在實踐中總結出的寶貴經驗,也為開展新時代文化建設提供了重要啟示。
回顧黨百年來文化建設的基本經驗,有學者總結提出了四個“始終”,即始終高度重視文化建設的戰略地位、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文化建設中的指導地位、始終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根脈、始終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文化建設思想。
文化是歷史的積淀,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在黨的百年歷史進程中不斷得到錘煉,并凝結成革命文化以及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等新的文化樣態。有學者認為,包含傳統文化在內的三種文化樣態在新時代下需要以歷史邏輯與時代邏輯結合、文化心理與文化實踐統一的視角進行審視,需要弘揚偉大建黨精神、涵養初心使命、建構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從而促進三者的融合貫通發展。
文化自信引領國風國潮,文博跨界實現守正創新
國風國潮正當時,傳統文化在與新潮流的碰撞融合中煥發全新的生命力,其背后也反映出大眾對于“中國制造”的認可以及對傳統文化價值的認同。有學者指出,國潮消費的興起與盛行來源于政府媒體對文化主導權的掌握,同時也體現了民族企業家通過品牌對“中國品味體系”的打造所喚起的民族認同與文化自信。
在文博領域,博物館文創作為國貨浪潮的重要“一員”,也為文化自信寫下了生動的注腳。同時,在創新呈現與跨界結合的過程中,文博文化供給側也實現了革新。首先,博物館的數字化、智慧化建設以科技手段創新了文物文化的管理與傳播方式。其次,文博類節目使文物能夠“開口說話”,有學者指出《國家寶藏》作為文化類綜藝節目的影像標桿,在文博與綜藝的巧妙結合中實現了古老文物的創新敘事,使觀眾在觀賞器物之美的同時,也形成了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記憶與認同,從而進一步增強文化自信。
數字技術賦能文旅產業,增強地方文化生命力
《2020年-2021年元宇宙發展研究報告》將元宇宙定義為“整合多種新型技術構建出的虛實相融的互聯網應用和社會形態”。雖然“元宇宙”這一新的形態尚未成為現實,但不斷更迭的技術以及數字化的趨勢對各行業都進行了重新定義,文化旅游行業也在這一科技趨勢下展開新的探索。有學者指出,人工智能、虛擬現實以及5G等技術為文旅產業帶來了更加多元的場景體驗,同時也拓展了文化的呈現形式、促進文化旅游品牌的建構?;诖?,我國文化旅游產業應該從開發、經營、體驗、推廣等多維度進行創新轉型。
在此基礎上,一些城市開始嘗試打造文旅消費新場景,以長沙“超級文和友”為例,有學者指出“超級文和友”作為新時代的文旅消費場景,將各類舒適物綜合成一個文化社區,集中體現了濃厚的本地生活氣息以及凝練的文化符號,成為長沙夜間文旅消費的重要載體,可以作為政策觀察窗口以及文旅消費模式創新“試驗田”,為目前文旅產業發展提供了有益借鑒。
此外,“電競+文旅”也是文旅消費場景的一次創新嘗試,旅游城市應當深入挖掘各地的旅游資源,利用數字化技術活化場景消費,不斷注入新元素,增強地方文化的生命力。有學者認為“沉浸城市”正在成為未來城市的一種發展目標。
(作者卜希霆為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國家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務研究基地主任,蘇穎悅為中國傳媒大學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