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楊網
登錄

文字

我們的大學文化

----在中傳文化廣場揭幕儀式上的發言
來源:中國傳媒大學 ?? 2019-11-14 ??作者: 瀏覽量:869

很榮幸,作為教職工的代表,與大家一起,來見證一個莊嚴的事件。我為此感到光榮。

65年前,傳媒大學開始了不曾停歇的步伐,是京東的鄒魯之地。作為教師,我從踏進這座校園開始,就在思考:除了時尚之外,怎樣看待傳媒大學的文化。我有三個看法。

第一,文化需要認識。其實,我們也有著豐厚的歷史文化。在校園里面,我們旁邊的核桃林,還有白楊樹、古柏林,甚至每一處老房子的轉角處,都留存著許多大師閃過的身影。齊越先生的塑像,在光與影的交替中,靜靜佇立。幾十年了,目視著來來往往的學子,不曾稍歇。再看校園之外。我們地處的京東,比之東西城,雖然皇城文化不多,但卻構成了北京城鄉農業、工業、漕運等人倫日用的基礎。毗鄰著我們校園,南面有通惠河。這是忽必烈委派郭守敬開鑿的運河,將江南的漕糧、木材、瓷器,從通州大運河直抵積水潭,養活了元、明兩朝的北京城。其沿河各個閘口,也成為了我們周邊的風景。北面的朝陽路,作為清代漕運的旱路,維持了京畿龐大的物資仰給。歷史留個后人如此多的遺產,不是每一個學校都有這樣的幸運。我們應該珍惜。

第二,文化需要傳承。就整個世界而言,大學已經有了千年的歷史。在不同時期,先后被賦予了各種精神。索邦大學開始了教學傳統,柏林大學拓展了科研功能,之后還有20世紀的社會服務,有北京大學的愛國熱情,還有最近國家提出的文化傳承任務。其實,就終極性來說,文化傳承,是大學對于人類應盡的最根本、最終極的任務。任何一所大學,都應該是若干時期、若干地區廣泛社會領域的文化領袖。它的價值關懷、思想洞察、人文力量,還有人性的溫暖,都決定著每個時代、每個國家的精神高度。這種社會責任,是大學必須完成的。前人給予了我們很多,當然,我們也需要把更多的留給后人。

第三,文化需要載體。文化是無處不在的,需要不同的形式去承載,包括物質的、非物質的。梅貽琦先生認為,大學精神不謂大樓,而謂大師。如果修正一下,若大樓也有文化,再加大師,豈不更好!文化可以是山和水,是書法與詩歌,是高闊的亭臺樓宇,是草木點點的綠意盎然。文化還應當在課堂上,在實驗室里,更可能是在各種有趣的口述傳說之中。還有,它也是師與生、師與師、生與生之間真與善的日常倫理。今天我們站立的這個廣場,不僅是一個單純的物理空間。它搭建了一個有形也無形的載體,糅合了物質與非物質,是傳媒大學精神體系的標志。我想,文化廣場的建成更像是一個宣示:既承續了前人的文化遺產,還要記述未來的文化歷程。

衷心祝賀文化廣場的建成!衷心祝愿傳媒大學的文化建設有更廣闊的前景!

(編輯:尚新英)

  


中國傳媒大學官方微信
中國傳媒大學官方微博
亚洲无码福利视频